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優質課程
線路一:走過銅川金照 感受革命氣息
照金是一個革命根據地,其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西北部。是感受革命氣息,培養愛國情懷的絕佳選擇。
第1站:照金革命紀念館
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是二十世紀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北地區創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1993年5月,省委在照金鎮隆重舉行了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并決定在照金鎮修建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2004年4月開館,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1932年2月,劉志丹、謝子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抵達照金。他們發現這里進可奪取渭北,威脅國民黨在西北的統治中心西安;退可據險固守,是個得天獨厚的游擊戰活動區。
通過觀看圖片、革命歷史資料和革命先烈留下的實物及與敵人浴血奮戰的場景復原等,詳細了解了照金革命根據地創立、發展、壯大的全過程,了解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歷程。為了更深切地體驗當年革命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戰斗和生活,重溫革命精神,接受更加深刻的教育。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各個展區,展覽館內場景復原的表現形式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也去到了當時緊張的戰事當中。
第二站:薛家寨革命舊址
薛家寨革命舊址位于陜西耀縣照金鎮,處于橋山山脈南端,海拔1600多米。這里重巒疊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帶壁立千仞,地勢十分險峻,相傳為薛剛反唐時的駐兵之地。1932年底,劉志丹、吳岱峰、習仲勛、李妙齋、王世泰、汪鋒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創建革命根據地——西北地區最早的革命中心,薛家寨遂成為根據地的中心和后方基地。1933年,這里曾發生一起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上有名的薛家寨保衛戰。
薛家寨,位于秀房溝村東北側薛家寨上,舊傳薛剛在此駐扎營寨而得名,海拔1600米,四面環山,山勢雄偉險峻,山腰石崖間,峭壁百仞,僅有一條小道可通,寨內有天然崖洞五六處,可容納數百人。 1932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創建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游擊支隊、陜甘特委先后進駐山寨,修建哨卡、吊橋、石砌寨門等防御工事,利用薛家寨四個天然巖洞修建1至4號紅軍寨。在一號寨子邊角的樺樹峁上,透過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有三座穆然排列的墳塋,它們依次長眠著薛家寨的創始人李妙齋、兵工廠戰士王定朝及來妙齋的警衛員武功。
這是紅軍當年的軍械廠,又稱“兵工廠”或“修械所”,主要任務是為紅軍和游擊隊修理、制造槍械,配制手榴彈等。
如上圖所示為紅軍醫院和被服廠,由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所建,設有固定床位20余張,主要任務是搶救重傷員,被服廠是我黨我軍最早的三個被服廠之一,主要以手工縫制為主。
陜甘游擊支隊、陜甘特委先后進駐山寨,修建哨卡、吊橋、石砌寨門等防御工事,利用薛家寨四個天然巖洞修建1至4號紅軍寨。四號寨子為陜甘特委駐地和供需倉庫,這里是照金革命根據地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陜甘邊區特委、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游擊隊的后方基地。
第三站:香山風景區
香山位于銅川耀州城西北45公里的柳林姚村西北側,距西安90公里,距銅川新區20公里。香山由東、西、中三個石峰相連而成。三峰突兀,依此排列,形似一座筆架,橫置太空,故又名三石山或筆架山,清代改名香山。山勢挺拔峭峻,古柏蒼翠成林,殿宇巍峨古樸。三峰之外群山環抱,如拱北辰,到處呈現出一派重綠疊翠的美景,令人神清氣爽。香山是我國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相傳妙善公主于此修身成佛。香山中峰半山腰有一天然石穴,人稱崎峰洞,即香山正洞,其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菩薩”,亦稱香山菩薩。
大香山又名三石山,位于銅川新區西北45公里處,平均海拔1414.3米,最高峰為西峰,海拔1430.6米。香山及其周圍,森林覆蓋率85%以上,是天然植被保存完整的典型次生林區,生物種類繁多。大香山山勢東西走向,主峰分東峰、中峰、西峰依次排列,酷似一個巨大的筆架,故又名 “三石山。同時香山又象一個巨大的香爐,遠望之,東峰、中峰、西峰尤如三根頂天香柱插入爐中。凡山中登高望遠定能收獲美景,此處亦然??催h山隱約近山蔥翠,佛寺隱臥其間,意境悠遠。
香山景區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其中東峰有龍泉寺,現遺留龍泉寺碑石,寺后緊靠懸崖瀑布,狀極驚險奇觀,離地5丈有余,下有水潭,日夜涌流,龍泉寺因而得名。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在這里隨便將鏡頭對準某處都能得到一張完美的片子,隨后去到大香山寺觀賞,那可是香山游覽必去之地。
第四站:大香山寺
大香山寺因山寺踞山陽,春夏兩季,山花爛漫,香氣四溢而得名。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 “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香山寺香火隆盛,歷朝歷代朝山香客云集,歷史上曾兩度毀于戰亂。近代才又開始恢復正常佛教活動。
“肉身殿飛檐翹角,大紅明柱,彩繪梁枋,花格門窗,黃瓦獸脊,翹角垂鐸金壁輝煌,巍峨壯觀。門額上高懸橫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真身寶殿”。殿內便是以父母親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的妙善公主 。正洞前佛殿3楹,上復鐵瓦,長廓樓閣,雕梁畫棟,金碧晃耀。正洞上之中峰山頭,高約10米,盡為卵狀小石結成,其色不一,巍峨壯觀。洞西為準提院,為僧人住房。原有一玉璽,全部透明,中有白脂如龍,傳為妙莊王之玉璽。后改刻成梵文準提咒,寺僧以此印表送人。他們還雕有木板“敕建陜西耀州大香山寺勝境全圖”印刷送人。
大香山寺歷史悠久。寺于前秦苻堅時期,相傳妙莊王三女妙善公主在此歸隱修行,后坐化修成千手千眼觀音。此外香山還有許多古代軍事遺址,如秦王洞、魏王樓、校兵場、地牢等遺址?!叭馍淼铒w檐翹角,大紅明柱,彩繪梁枋,花格門窗,黃瓦獸脊,翹角垂鐸金壁輝煌,巍峨壯觀。門額上高懸橫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真身寶殿”。殿內便是以父母親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的妙善公主 。大悲殿外是寬敞整潔的月臺。月臺依涯就勢筑在絕壁上,臺下是綠色深谷,繁花茂草,蔥蘢如繡,仰望西峰,孤峰聳翠,險峻峭拔,峰頂幾座小廟,掩映在綠樹叢中。面東眺望,蒼山翠嶺,紫氣裊裊,亦有置身仙境的感覺。
大香山開山鼻祖為妙善大師(前秦),后宗亮大師創建香山十方叢林。宗亮大師于前清光緒三年,出家南山嘉五臺興慶寺,商州山陽人,俗名石建連,曾官武職,其夫人及女先出家,后來香山禮菩薩,因悲憫眾生,遂發宏愿,懇禱于菩薩像前,愿寄菩薩大悲愿力,在香山創建叢林禪院,供十方無量眾生,是晚即默受菩薩指示。宗亮大師遂以創建為己任,后逐漸形成以永善堂、崎峰洞、墓塔林、同善堂、白雀寺、龍泉寺等為主的建筑,成為海內外著名的佛教圣地。
這幅壁畫名為“觀世音菩薩本跡圖”。它生動地描述了菩薩的業績和香山寺的來歷。相傳香山寺為妙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修行之地。昔日妙善公主因婚姻不滿而出家,開始在四川遂寧白雀寺,莊王曾屋詔不歸,后有火燒白雀寺的傳說。以后莊王染疾求醫處 方要親人手眼,公主遂舍自己的手眼,療愈莊王疾病,故敕封公主為“千手千眼活菩薩”。
照金真的很不錯,不僅擁有濃厚的文化革命氣息,而且漂亮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以后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再來游玩一番哦!
費用預算:人均500左右(往返車費、餐費、出行保險、領隊費等)
線路二:紅色革命深地——兩當
兩當縣地處陜甘川交界的秦嶺南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張果老“登真洞”、《王羲之家譜》、“兩當兵變”遺址等珍貴人文資源;更有“琵琶秋水”、“天門鎖云”、“望月”等八大景觀和靈官峽省級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張家黑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云屏三峽自然風景區,風景秀麗,景色怡人。
兩當兵變紀念館位于有著“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縣”稱號的隴南市兩當縣廣香東路。紀念館主體既有漢唐建筑風格,又有隴南地方建筑特點。是紀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弘揚革命精神,輻射陜、甘、川三省的紅色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素有“秦隴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稱的隴南市兩當縣,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早期重要活動地之一。1932年4月,習仲勛等同志在兩當領導發動了著名的“兩當兵變”,起義部隊200余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兵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播下了革命的紅色火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兩當兵變紀念館共設有4大展廳:分別為序廳、兵變事件展廳、紅色傳承展廳、習仲勛光輝一生展廳。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座高大的兵變人物浮雕,它以藝術化的設計、嚴謹的構圖、細膩的手法,逼真地刻畫了80多年前習仲勛和他的戰友們從兵運到兵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的艱難歷程。
兩當兵變紀念館陳展在內容和布展形式上應用了很多創新技術及高科技手段,以“兩當兵變”的事件和人物為主題,以詳實的史料、圖片、實物、藝術品、沙盤、人物雕塑、景觀浮雕為主體,以電動圖表、觸摸屏、聲光電多媒體技術為手段還原歷史,展覽面積約2288平方米。
序廳,面積410平方米,廳內主要設置大型浮雕一幅,展現1932年4月2日零時起義槍聲打響后,習仲勛、劉林圃、呂劍人、許天杰等人率領警備三旅二團一營的一、二、三連200多名官兵在兩當縣城舉行兵變的場景。同時,供參觀游客向革命先輩敬獻花籃。
第一展廳,面積670平方米,主要展現兩當兵變前的國內政治形勢、兩當兵變的醞釀發動及兩當兵變的領導參與者。通過聲、光、電設備,配合模擬場景,真實再現“子夜槍聲”史實。
第二展廳,面積670平方米,主要展現以蘇河為代表的,兩當兵變精神傳承及兩當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通過“放下你的鞭子”、“抗丁抗糧抗捐”、“人民歡慶兩當解放”等情景再現,真實的表現了以蘇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積極進行革命斗爭的歷程及兩當解放的過程。
第三展廳,面積445.6平方米,主要展現兩當兵變的重要領導人習仲勛同志為黨、為民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通過聲、光、電設備,配合模擬場景,真實再現習仲勛同志“三戰三捷”用兵如神的歷史。
兩當兵變紀念館布展陳展,共陳列展品235件(文史資料95篇),其中文物65件,彌足珍貴的是由習仲勛同志的親屬捐贈的馬鞭、軍用水壺、干糧袋等五件文物。陳列展板316塊。
兩當兵變是土地革命時期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發動的一次重要武裝斗爭,也是西北革命史、人民軍隊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我們要從兩當兵變光輝歷史中學習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對黨無限忠誠、對共產主義事業無比堅定的信念,學習他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獨特優勢,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努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費用預算:一天:人均300左右(往返車費、餐費、出行保險、領隊費等)
兩天450元左右(往返車費、餐費、出行保險、領隊費、云屏三峽門票,鳳縣革命紀念館,入住特色農莊)
線路三:扶眉戰役紀念館
沒有西寶高速之前,從西安往寶雞去有三條公路,由北向南依次被稱作西寶北線、西寶中線、西寶南線。西寶中線在眉縣境內,穿過的一個鎮子,叫做常興鎮。常興鎮北依黃土高塬、南鄰渭河,隴海鐵路北穿、西寶高速南過,常興鎮是個好地方。
沿常興鎮最北端的一條街向西走,穿過一座鐵路涵洞,有條被翠柏夾持的路,沿路走到頭便是扶眉戰役烈士陵園,現在叫做扶眉戰役紀念館。
扶眉戰役,全稱扶風、眉縣戰役,是指在1949年7月10日至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陜西省扶風、眉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
扶眉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為彭德懷。
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建于1953年,由扶風、眉縣、岐山三縣政府聯合修建;1954年開始收殮安葬烈士遺骨,園中現葬埋烈士遺骨3000余具。
扶眉戰役中國共雙方參戰人數數十萬人,參戰的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此時總兵力已達到40萬人。扶眉戰役是由解放軍主動發起的進攻性戰役,戰役目的是占領整個關中地區。此役的對手是國民黨胡宗南所部的十七萬軍隊以及馬步芳、馬鴻逵所部的15萬軍隊。
1949年7月11日,戰役開始,解放軍自東向西攻擊國民黨部隊。7月14日,以解放軍占領蔡家坡、岐山、益門鎮、鳳翔、寶雞;胡宗南所部主力被殲滅;馬步芳、馬鴻逵所部撤向彬縣、永壽等為標志,扶眉戰役結束。
此役,第一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個軍4.4萬人,解放縣城8座和陜中廣大地區,達成了完全割裂胡宗南部與馬步芳、馬鴻逵部聯系的戰略目的,從而使西北戰場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加速了解放大西北的進程。
此役,第一野戰軍以4個兵團為主力參戰。四個兵團分別為:第1、第2、第18、第19。四兵團的指揮員分別為:王震、許光達、周士第、楊得志。
第一兵團司令員 王震
第二兵團司令員 許光達
第十八兵團司令員 周士第
第十九兵團司令員 楊得志
這張照片中的人物是第一野戰軍的前身西北野戰軍的領導者。
歷史,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的內涵其實就在我們眼前,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回味和思索在腦海里。
離開扶眉戰役紀念館,眼前的隴海鐵路上正有一列火車隆隆開過。于是那句話回響在耳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費用預算:一天:人均300左右(往返車費、餐費、出行保險、領隊費等)
兩天450元左右(往返車費、餐費、出行保險、領隊費、紅河谷門票,入住紅河谷)
溫馨提示:
以上紅色線路可增加拓展培訓科目體驗,將團隊熔煉與紅色教育相結合!
專業培訓線路請咨詢0917—3251446 19892779100
![]() |
|